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教育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挖掘肇庆七星岩石刻的文化价值,看专家学者怎么说

2024年6月25日下午,“肇庆七星岩石刻与中古以降岭南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七星岩风景名胜区莲花洞(千年诗廊)举行,该研讨会由肇庆学院主办,肇庆美术馆/肇庆学院美术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

研讨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审张永强主持,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胡斌,云南大学西南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成联方,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叶康宁,国家文物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胡吉连,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法》杂志副主编杨勇,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许永福,民盟广东省委会副处长王祥,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赖志强,肇庆星湖文物所副研究员梁烨,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灿,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爱民,肇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瑞欢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参会的专家学者对七星岩石刻历史价值,及其与岭南书法史、文学史、旅游史等中古以降岭南地域文化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论述。我们提炼了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专家学者发言


主持人:张永强(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审)


张永强在发言中表示,在七星岩景区千年诗廊现场开研讨会,他感到非常荣幸,因为看到这么多七星岩摩崖石刻和前辈名家的杰作,感到非常震撼,比上午单纯看拓片还更有感染力。

随后,他对本次参会专家学者的身份做了逐一介绍,并请专家们依次发言。




赖志强(广州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


赖志强在发言中讲述了本次展览的学术缘起,回顾了展览的策划和筹备过程。他提出要以一个整体视角来研究七星岩摩崖石刻,因为这除了涉及书法,还涉及文学、旅游、美术和工艺问题,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思想观念是相关的。此外,还提到要延续当代学术的潮流,开展微观史的研究,如对石刻的原本摹本、题写和题刻时间差异等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而且研究可以从岭南本土和岭南以外两个视角来看待岭南文化问题。



图片

梁烨(肇庆星湖文物所副研究员、肇庆市古迹协会秘书长)


梁烨简要介绍了七星岩摩崖石刻的整体状况,并讲到七星岩石刻的保护与研究问题。为了依法依规做好对摩崖石刻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21年公布实施了《七星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保护规划》,同时肇庆星湖文物所因势利导,充分借助地方高校及肇庆市有关文化部门、协会等智力和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共建,在摩崖石刻系统性研究上多下功夫,组织多个专题讲座,不断推进研究成果。



图片

胡吉连国家文物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


胡吉连阐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认为七星岩石刻拓片展应该做一个全国性的巡回展览,并让多个学科背景的学者介入研究,这样才能提高学术界对七星岩石刻的关注,并把研究做深入。他认为不同软硬度的石质对书法风格的影响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岩石的保护措施也是不一样,尤其是南方石刻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大,保护时应相对保守,不要轻易改变石刻的自然环境。最后,他提及文物的活化利用和开发问题,认为应该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应用来加强辐射和研究,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



图片

王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处长)


王祥将七星岩摩崖石刻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家作品,如唐代书法家李邕的《端州石室记》;第二类是历史上的政治家、文化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记,如李绅、包拯、俞大猷、周敦颐以及近代的孙文、朱德、郭沫若,他们虽不以书法名世,但也写得相当不错,有各自的艺术特色;第三类是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如陈献章、屈大钧、黄培芳、黎简等,这些人均有作品留存在七星岩,这三类作品共同构成了七星岩石刻的整体面貌。



图片

杨勇(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法》杂志副主编


杨勇详细讲述了七星岩题刻上的历史细节。他认为古代文人出游,题壁之风盛行,名人题记与景观互为增色,并成为景观文化的组成部分。七星岩石刻中,有相当部分是题名石刻,记录了游观者姓名、籍贯和到访时间。这些题刻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文化景观和当时的“社交网络”,同时还蕴含了丰富的、可靠的历史信息。他以唐《李绅题名》以及清《黄培芳题名》《黄培芳题诗并林召棠题记》三件作品为例,考证李绅、黄培芳两人的生平、履历。



图片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胡斌从整体观探讨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研究。他认为七星岩摩崖石刻可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次,可以从历史层面去展开研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历史名人,集聚了很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梳理考证。最后从生态艺术史的角度,从自然生态上考察,研究七星岩是怎么和社会、人文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只是其中一部分,把七星岩周围整体的文化现象、人文现象、自然现象交织在一起进行考量,从中可以看出摩崖石刻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成联方(云南大学西南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成联方从考据《端州石室记》的作者入手,涉及何绍基的手抄本、翁方纲《粤东金石略》等文献,以此考证了李邕题写《端州石室记》的历史线索。他认为,《端州石室记》最下面那几行字,包括落款人、落款时间等,放在石刻正文的下方,这种形制可能是李邕本人的决定,与常规不同。一般石刻铭文有赞助人的名字、身份或者其他,从文字学角度考证了七星岩石刻《端州石室记》的部分释文。



图片

叶康宁(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


叶康宁以《七星岩摩崖石刻与中国古代的旅游》为主题,讲述了白居易、黄宾虹等文人墨客外出游历、与石刻结缘的故事,从“地以诗传”“古诗石刻形塑名胜”的角度,归纳出石刻兼有“文化遗迹”和“美术景观”双重属性,自然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旅游资源。他进一步探讨当下肇庆七星岩石刻的旅游开发,首先要讲好七星岩石刻故事——发掘文献,唤醒沉睡的资源,建构艺术史(张大千建构易元吉、民国对石涛的建构、李泽厚“制造概念,提供视角”等),另外可以策划“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苏轼”等主题展览,开发相关石刻文创助力旅游业。



图片

许永福(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许永福围绕七星岩的宋代石刻展开阐述,从文化传承和个性创新的角度,分析七星岩石刻的书法史价值。他将宋代郭祥正《石室游》石刻与龙岩隶书碑为个案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客观中肯。郭祥正才华出众、诗书画三绝,和苏轼、黄庭坚都是好朋友,在当时被誉为太白后人。因此,郭祥正书法受到苏轼影响,兼有颜真卿书体的影子,而龙岩隶书碑也有着类似的书法传承。两者结合比较,可以更清晰看到七星岩石刻的书法传承。最后他谈到七星岩摩崖题刻的海外传播,建议编撰出版《七星岩书法学术研讨集》,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七星岩石刻的更多关注。



图片

王灿(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王灿以《肇庆本土文献的首次大规模凝聚》为主题讨论了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所蕴藏的文献与文化价值。从唐朝至现代的七星岩石刻500余则,是研究历史、地理、书法和石刻工艺的重要资料,藉此了解唐朝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肇庆本土变迁。随后他详细谈论了七星岩摩崖石刻对肇庆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保护性利用方面,结合石刻的推介解说语的创新,探索如何传播和活化肇庆独特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以达到传播石刻文化与促进肇庆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



图片

于瑞欢(肇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于瑞欢对七星岩摩崖石刻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提出了个人建议:一、联合有关单位以及高校以申报国家、省级重大课题项目方式促进七星岩摩崖石刻研究与保护;二、办好摩崖石刻文化论坛活动,积极开展相关文化品牌活动,如书画展览等助力城市建设;三、在景区打造书画名家工作室、创作培训基地,吸引全国知名书画家前来宣传七星岩;四、加大对文创产品开发,举办书法石刻、拓印等公教活动,设计具有书法元素的文创产品。



图片

张爱民(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爱民以《肇庆七星岩摩崖书法叠压磨刻现象》为题,探讨了自唐宋、明清、民国等各时代留下的数百幅七星岩石刻书法作品,在有限的区域内,石刻中的磨刻叠压成为常见现象。他以南宋“斗光洞”为例,指出其中石刻文字多次叠压,“洞”字被明代题诗磨刻,在拓片上可以看到残存遗迹。随后通过分析“石刻完全被磨刻、补刻、书法形式被破坏”等现象,他认为,石刻中的叠压与磨刻现象严重破坏了之前的石刻原貌,其过程是不可逆的,无论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道德层面,都是不应倡导的行为。最后,他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摩崖石刻的数量统计与涂漆、补刻都需要谨慎行事。




图片

肇庆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刘晓慧发言


研讨会最后,肇庆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刘晓慧做了总结发言,她代表主承办方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希冀以后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时间里,循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并提请专家学者将学术观点形成文稿,由美术馆汇编成册,指引后续研究,也为书法、石刻爱好者提供参考资料。

主持人张永强建议,发挥肇庆的端砚镌刻水准,做一个七星岩石刻的砚石系列创作,可以选择七星岩里面有代表性的石刻,制作成不同形制的砚台将其展现。

综上所述,研讨会专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无疑为七星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多种思路,是一次成功而全面的研讨会。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