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教育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精彩回顾】“文房四宝的科学解答”郭海棠讲座

 

2014年12月11日,现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的郭海棠莅临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参观指导,并为肇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房四宝的科学解答”的精彩讲座。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主持了该讲座,参加本次讲座的有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以及肇庆学院端砚班的学员。郭海棠凭着在文房四宝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以渊博的学科知识为肇庆学院师生对文房四宝作科学解读,对笔墨纸砚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性质、特征等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做了详细解析。    

    郭海棠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文房四宝专家、原国家轻工部高级工程师、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1986年郭海棠被调至国家轻工部,分配到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工作至今。郭海棠自担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以来,为行业做了大量工作,她率先开展新产品的推荐、评定及对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积极推动对文房四宝行业人才的保护工作,以及建议加大对文房四宝产业的资金扶持,加大对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进行奖励与补贴。在郭海棠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书法进入课堂,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郭海棠十分注重文房四宝的理论研究,对于端砚的研究,郭海棠多次勘察端砚坑洞、收集石样标本、走访砚乡砚厂、采访端砚艺人,并将自己深厚的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专业知识,融汇于端砚的研究之中,撰写了《端砚考察记》。1999年至今,郭海棠主编了《中国文房四宝》杂志,这对文房四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郭海棠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并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凭着她对文房四宝行业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对文房四宝进行科学解析。

以下为郭海棠的主要讲话内容: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中国文房用具,除了文房四宝以外,还包括很多辅助文具,如印章印泥水丞水盂砚滴镇尺笔架笔筒笔洗墨盒等,这些文房用具造型各异,制作精妙,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砚在汉代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此外,还有松花砚、红丝砚、罗纹砚、盘谷砚、鲁砚等砚种。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已经非常出名,歙砚产于徽州砚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澄泥砚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用袋里装满的细泥沙制砚。凡石质细密、石头含水量达饱和状态、不会吸墨、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制作端砚、歙砚、洮砚的优质砚石资源目前已近枯竭,当务之急是加强砚石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寻找具备细、腻、润、韧的适合制作砚台的石材。

端砚分为两类,一类基调为紫色,称紫石,另一类是绿色,称绿石。前者为富铝、富铁、富钾、贫钙的硅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含水粘土矿物中的水云母和少量的粉尘状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等;后者为富镁的碳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微晶白云石和少量的水云母、磁铁矿等。地球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积岩(水沉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端砚属其中的沉积岩类,是在寒武纪地球发洪水时,通过河流淤泥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然后经历长时间的地质作用才形成现在兼具研墨与观赏功能的端砚。

端砚产自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历来为世人推崇,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后世端砚流传甚广,影响益深,逐渐被推上“诸砚之首”的位置。端砚主色调为深紫色,色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石质细腻坚实、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属于上等砚材端砚石品丰富,有石眼、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蕉叶白、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端砚坑口可分为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等,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产的石质最佳。砚石的摩氏硬度最佳为3-4,硬度不够磨墨时容易把砚石磨掉,硬度太大磨墨时容易打滑。端砚硬度适中,摩氏硬度为3.5,比墨条的硬度稍硬,使端砚具有磨墨快、易雕刻的优点。端砚石质致密、含水量饱和、吸收率低,使砚石蓄水不涸。端砚的诸多优点,使得现在很多大书法家依旧使用砚台磨墨,而不使用墨汁。

在端砚雕刻中,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求先画后刻,没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很难雕刻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在历史上,端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符合时代特征的风格。当下,端砚的创作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创作既有新意又符合时代面貌的作品。砚台最大的功能是其实用性,先有实用性再有艺术性,这样的砚台才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砚台的设计在优先考虑实用性的基础上,砚心、砚池、砚额等各部分的设计要比例恰当,才能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肇庆学院开设了端砚班,对从事端砚雕刻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体文化修养、更新艺术观念、提高造型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促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端砚雕刻人才,端砚班对肇庆市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徽墨具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我国古代一直以徽墨为墨中之魁。徽墨的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徽州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色泽层次丰富,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制作徽墨的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墨的制作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徽墨的制作在基本原料的基础上还会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为增加墨幽雅的气息,增强墨色渗透及防腐、防蛀效果,会添加麝香、冰片等香料。为了增加墨色光泽与厚度,会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金箔、珍珠、玉屑等材料。一些优质的徽墨宜书宜画,在绘画中能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因而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现代徽墨的生产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手卷墨的生产,还开发了不少新品种。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原产于安徽省泾县,以宁国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宣纸的生产始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制作宣纸的原料主要有青檀树皮,以及纤维性强、不易腐烂的沙田长秆稻草。宣纸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才能制成。宣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书法和写意画宜用生宣,工笔画宜用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强,容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生宣按檀树皮的含量可分为三大类,檀树皮含量为80%的为特种净皮,60%为净皮,40%为棉料,在同等工艺下,檀树皮含量越高,宣纸质量越好,价格就越高,其中特种净皮、净皮宜于绘写意国画,棉料适合写书法。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熟宣宜于绘工笔画,但熟宣存放时间太久会出现漏矾或脆裂。半熟宣是用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于生宣与熟宣两者之间。只有产于安徽泾县的用于书画创作的纸才能称之为宣纸,而产于其他地方的用于书画创作的纸只能称为书画纸,但现在一些书画纸的质量也可以与宣纸媲美。宣纸并非时间越久越好,时间长了,宣纸会出现老化,而无法得到理想的绘画效果。

毛笔由笔杆和笔头组成,笔杆多用竹管制作,笔毛部分包括笔根、笔肚、笔锋三部分,好的毛笔三部分成橄榄状,且有一定弹性。笔根是与笔杆相连的部分,笔肚部分用来贮墨,笔锋部分用于书写。笔毛多用动物的鬃毛制作而成,由于笔毛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大类。硬毫笔一般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作原料,称狼毫紫毫,硬毫笔的特点是刚健,弹性较强,锋锐笔健。软毫笔主要是用羊毫制成,由于羊毫较细、较长,容易濡墨,书写时字体圆润丰满。兼毫笔,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是用两种兽毛作原料制成,其刚柔与弹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书写时刚柔相济。现在出现一种用化学纤维材料制作的毛笔,这种毛蓄墨性不如动物毛,但这种毛笔很有弹性,因而也有用动物毛与这种毛混合在一起制造的毛笔。一支毛笔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12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120多道小工序,工艺非常复杂。

对于文房四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郭海棠认为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没有文房四宝,中国的文化无法传承。在讲座最后,郭海棠与肇庆学院师生和端砚班学员进行积极互动,对师生提出的诸如文房四宝如何走向世界、文房四宝申遗、端砚的市场表现等问题逐一做了详细解答。郭海棠以渊博的学识从科学的角度为肇庆学院师生及端砚班学员讲解了文房四宝的概念、原理、制作过程等知识,为肇庆学院师生普及了文房四宝知识,加深了他们对文房四宝,尤其是对端砚的认识,同时对促进肇庆端砚在创作上不断继承与创新发挥了很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