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美丽的宋城肇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城江湖山相映成趣;又因盛产端砚,被称为“中国砚都”。端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四大名砚”之首,其“哈气成墨”的特性,与青山秀水的自然之韵一起,繁荣了肇庆的中国画,本展览遂以“砚都墨韵”命名。
千年以来,肇庆总共孕育了多少丹青名家,已无从知晓,但就近现代而言,成就了许多国画大师:黎雄才、林丰俗、郝鹤君、李国华、陈永锵、李劲堃、陈湘波、梁江、王永、梁如洁、黄树文、梁树彬等;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古老的中国画需要新时代的传承者。肇庆作为百年来中国画领域人才辈出、佳作不断、传承有序的山水、人文之城,带着天然的传承使命,要将岭南画派的精神发扬光大,扛起后岭南的创作大旗,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近年来,肇庆美术教育在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获评正高级美术教师7人,位列全省地级市之首。成功申报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美术教研基地1个、广东省美术名教师工作室2个、肇庆市美术名教师工作室17个,这些基地和工作室的建设,形成“粤美军团”,不断推动肇庆美术教育乃至广东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构建肇庆美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以“生活美育”课程理念为指引,以“课程与生活链接,美育与生命相伴”为育人准则,将端砚雕琢成教具,化摩崖石刻为教材,开创“随心课堂”教学模式。立足砚田耕耘,笔墨同修,构建城乡美育共同体,通过送教帮扶、院校联动的“雄才培养计划”,让端砚墨香飘进山区课堂,使非遗技艺融入现代教学。从“翰墨飘香书肇庆”特色课程到“以美促智”教育实践,“粤美军团”正用艺术滋养心灵,以文化培根铸魂,书写岭南美育的新篇章。
无疑,中国画已经成为肇庆美育的特色与根本。本次展览共收到师生投稿中国画作品1500多幅,涵盖中小学各年级。经评选,现场展出大小国画共473件。它与专门的中国画作品展,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创作主体不是职业国画家,而是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老师们的创作,大多是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完成作品;同学们的创作,则多是课堂作业,或是晚托社团作品。从中,我们看见了“热爱”与“不容易”。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业余完成的作品,水平并不“业余”。勾皴点染擦的技法语言,运用自如;浓淡干湿焦的墨色变化,转换有序。总体来看,题材多元,形式活泼,有着较高的审美格调。其中,既有对传统山水画的深情演绎,也有对花鸟世界的细腻描绘,更有对现代生活场景的独特诠释。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才情,展现出肇庆市中小学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们在中国画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专业的指导与满腔的热情,引领学生们在中国画的海洋中遨游,探索它的意境。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展览俨然成了一份“六一献礼”——美术馆送给全市或者更遥远观众的“儿童节贺礼”:祈愿大家饱含童心,不忘初心,将肇庆俏丽的七星岩、鼎湖山,端州的西江船、羚羊峡、将军山,鼎湖的同古山庄、九龙湖、紫云谷,封开的大斑石、三元塔,德庆的学宫、龙母庙,怀集的稻田、燕岩,广宁的竹海、碧翠湖,高要的八卦村、黎雄才故居等景观,统统入画,突破技艺传承,视其为精神寄托与文化延续。
展览启幕,笔者想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著名油画家吴冠中先生也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既然如此,就让师生们画起来吧,一起“写生”,一起“写心”,将美育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本身,提升自身美育素养。
最后,感谢肇庆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与各学校的积极响应;感谢教师们的慷慨捐赠!愿“砚都墨韵”展成为我们心中美好的艺术印记,激励师生们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肇庆学院美术馆/肇庆美术馆(黎雄才美术馆)副馆长 刘晓慧
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