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资讯
当前位置: 展览资讯 > 展览回顾 > 正文

参展作品

历程——周路版画回顾展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2日—4月21日 主办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肇庆美术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展览地点:肇庆美术馆2、3号展厅

净土与圣境的画卷


周路为人低调,默默无闻,几十年来就做一件事,年年去陕北,就做陕北题材的版画,他是当今版画界的唯一。  

他的作品全部是彩色风景版画,粗看并不亮眼,既是陕北高原,却不见蓝天白云,满眼是黄黄的中间色的对比和类比,好比交响乐中以中低音区为基调,围绕主旋律而演绎的变奏曲。通常认为,一幅画一个主色调,已经是原创的难点。周路则选择类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语境,硬要营造那么多相似又不同的语言效果。在绝版套色版画中,其刀法与线刻,仍然运用黑白灰、点线面的木刻语言,这自然是他家传的进化。他常常将画中的景物,分割成几大块,形成各自的结构和色调、整体和谐的形式美感,扩展了黑白语言的表现力。

在周路的风景版画中,人物似乎只是点景,虽然不显眼,却有点睛之效:他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呼风唤雨、改天换地。他们虽然不是画中的主体,却被作者推向主人公的身分。这使我想起马思聪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民族音乐之魂在河套地区。陕北这块土地上,从来不缺艺术,有高亢的地方戏曲,有哀婉的陕北民歌,还有民间剪纸。那是人类苦难史的渲泄。周路正是抓住这个突破口,孜孜不倦地开掘它的精神矿藏。  

周路在先辈们生活和战斗过的土地上,行走了数十年,他究竟收获了什么?请看他在2003年8月写下的一段话:  

 “它仅仅是一块土地,一块被耕耘播种了千百年,被风雨浸蚀了千百年的普普通通在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土地。”“然而正是这块土地,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在人类社会缓慢地演进过程中,这块土地无时不在迎来送往一茬茬、一拨拨、一代代的芸芸众生。以至它至今无处不残留人类生存的痕迹,残留着人类的汗水,残留着与人类朝夕相处的牲畜气味,残留着供养人类延续生命的植物根茎,尽管今天它已像岁末的蹒跚老人,但仍在暮年尽力挤出身上仅有的血汗来滋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吾辈吾民们。走进这块土地,我视这儿为我的故乡;走近这儿的父老乡亲,我视他们为我的先辈。我魂牵梦萦,年年来此朝圣,每每惆怅而归。我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诉说,向所有黄土地的后裔们诉说――”。  

时隔14年之后,刚刚读完上述短文,终于弄清了周路的心灵密码。  

原来看周路的作品,像细雨润物的无言诗,其背后却隐藏着高亢雄浑的大秦腔,在黄土高原的上空回荡。周路以历史学和哲学的视野,梳理社会进化的经纬,以文学和诗性的畅想,构筑艺术创作的布局,牢牢把控了生命的血脉。正是衣食父母身上天然的文化血缘,锻造了周路的大局观、大境界,使他穿越浮华世界,豁然发现劳动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真善美,并以此为钥匙,去叩击一个个富有当代生命力的主题。  

周路像老农民一样,不停地耕耘,做出了多方面业绩,收获了宝贵的积淀,为他的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升华空间。我期盼他的下一段征程,有更好的精品,奉献给精神饥渴的人们。  

                                   

 宋源文  

                      2017年12月写于北京望京花园

 

 

艺术简历      

周路,1956年5月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出生,1980年7月毕业于安徽皖西学院美术系。历任中学、大学教师,艺术馆馆员。1992年6月至1994年6月赴日本研修版画及中西方文化比较。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挂职陕北黄土高原延川县文化局从事民风民俗研究。2002年5月获延安市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3年获延川县政府颁发的“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