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新闻 > 正文
快意丹青——李永平中国画作品展

 

        在近现代的广东画坛,潮汕地区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国画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今天撑起了广东国画的半壁江山。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王兰若、刘昌潮、林受益等人在上海和杭州学习美术后,于抗战爆发时回到家乡,他们有的在当地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有的收徒授业,由此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美术人才,与此同时也使得潮汕地区的民众对于绘画的喜爱和投入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画家李永平先生即生长于这片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他自幼习画,后师从岭东名家余翼云、刘昌潮,研习各类绘画技法,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李永平在几十年间坚持研习历代名家画艺,在远访名山大川,近察万物生态的生命历程中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自然对话,这一艰辛但充满喜悦的过程给他留下了丰厚的艺术成果,他所创作的大量山水、花鸟画佳作获得了很多学者和国画界同行的赞赏与肯定。

        花鸟是李永平创作中的重要部分,整体而言,他的花鸟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在自由酣畅的挥洒描绘中透露出一种勃然向上的生命激情,这种生命激情与他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中国儒家鼓励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当年李永平为了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毅然放弃了公职与颇为成功的生意,以一种自由艺术家的姿态摆脱了体制和金钱的羁绊,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中,在几十年里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这种对于生命和绘画艺术的热情使他的每一幅花鸟画都洋溢着一种快意、潇洒、酣畅淋漓的感觉,不难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一种怎样忘我的状态。

        当然,作画时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如何把这种激情与审美感受转化成画面的感染力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需要艺术家具有足够的才情,更需考验其在锤炼笔墨过程中的意志力。细读李永平近年的花鸟画可以发现,他上述两种因素都已具备,从他笔下那扭转盘曲的藤萝、傲立风雨的劲竹、遒劲恣意的胡杨中可以看出,他在笔墨运用上已经达到了一种放达随意、收放自如的状态。一方面他画中看似随意涂抹的墨色、线条恰如其分地实现了状物、写景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在一花一鸟的描绘过程中并没有被对象的物理特性所束缚,而是在抽象与具象、有法与无法之间使笔墨语言本身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国画大家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最核心的内涵也许正在于此。此外,李永平多年以来还花了很多精力从事指墨花鸟画创作,指墨画在我国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当今画坛并不多见,李永平的指墨作品充分发挥了手指不同于毛笔的特性,在墨线的形态和水墨效果的表现上都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李永平与其他画家一样,一开始就要面对如何处理自然感受与画面表现的关系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山水画家主张以眼看心记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的形态与意趣,回到画室后再来构思画面中的山水意象;也有人主张面对实景写生,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再来提炼、构建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山水样式。李永平同样坚持画山水必须先进行大量的现场写生。二十年多来,他放弃名利的干扰,像游侠一样一次次的离家远行,到大自然中感受造化的千姿百态,在披风戴霜中以笔墨与天地万物对话。在经年累月的对景写生中,他不仅获得了丰沛的审美体验,同时大自然也回馈给他许多创作的灵感和绘画体悟,这最直观地表现在那一幅幅具强烈现场感的写生佳作上。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李永平不仅描绘了各种自然美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画面风格和笔墨语言。他近年所作的焦墨山水画正体现出他多年探索的最新成果,此类作品大多采用一种轻松随意的用笔,极少渲染,在干笔皴擦中把整个作画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画面语言显得越发简单纯粹。

        李永平画中那变幻多姿的黄山烟云、雄奇壮丽的西域雪山、秀润怡人的南国水乡不仅描绘出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能使观者感受到画家在面对各种美景时的不同情绪与心境。因此在观看他的山水画时,观者不仅能获得一种纯粹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能感受到画面中一种至真至纯的情感与境界。在今天,山水画之所以能安抚观众浮躁的心灵,涤荡他们胸中的尘埃,其奥秘也就在于此吧。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主持人:肇庆学院美术馆馆长  罗秋帆先生 

中国美协策展部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先生致辞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先生致辞 

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指画创作院副院长李永平先生致辞

 

肇庆学院校长和飞先生代表肇庆学院美术馆接受李永平先生捐赠的馆藏作品并颁发收藏证书

 

肇庆电视台采访李永平先生

李永平先生在现场进行手指画绘画与解说 

中国美协策展部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先生(左一)、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指画创作院副院长李永平先生(左二)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蔡卡宁先生(右一)一同参观本次作品展 

 

展览一角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