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罗镜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潜心致力于新花鸟画艺术的创作,他在几十年刻苦钻研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新的水墨画媒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技法,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来表达个人真实的审美感受,并终于取得可喜成果。
自1992年初我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即与镜泉兄同事,新同事中他是少数几位喜欢与我讨论艺术问题的人之一。他90年代后期的一些花鸟画,在立意、构图和造境方面都对传统绘画程式有所突破,他将宋人绘画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水墨对媒材性能和抽象形式因素的发挥,不露痕迹地结合运用,很有新意。这种开放性的艺术探索态度显然和画家观念上的拓展有关。
当今社会日益加速的市场化、世界化进程,不只带来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日渐疏远,也带来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疏离,机器化时代已经使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大自然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又令我们日益陷入种种“现代化病症”的困扰。但这种自然和心灵双重荒漠化的趋势和前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只有像罗镜泉这样的传统主义者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中国古典绘画的一个久远传统是通过山水花鸟来表现人,表现人的心境意绪,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会和感动,从而让人们经由这份体会和感动去领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罗镜泉继承了这个传统和它所代表的无限尊重自然、无比亲近自然的精神。苏东坡的咏画诗:“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绝妙地揭示了中国古典绘画这一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精神。罗镜泉的花鸟画以他个性化、风格化的绘画语言为我们呈现这“无人态”,意在让我们冷静细心地体察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己。与此同时他又以他“墨气淋漓幛犹湿”的独特笔墨技巧,为我们“画出清明二月天”(唐.韦庄),让我们得以从繁忙的现实中抽身出来,去享受静谧,品味人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先生致辞
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峥嵘先生致辞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镜泉先生致辞